壹、導言
「糕餅」的出現,從文獻記載中最早可追溯到中國先秦時期,而台灣的傳統糕餅粿食製作與文化傳承自明末清初渡海來台的閩粵先民,再歷經本地政治變遷、多元民族等因素影響,逐漸發展出台灣地區獨特的在地糕餅粿文化。在早期農業社會,糕餅粿的食文化,與民間信仰祭祀、婚宴慶典等生活風俗習習相關,然而從農業時代進入工商業時代,以及西式糕餅普及化之後,傳統糕餅粿漸漸式微,與糕餅粿製作相關的手工技術與印模工藝等也隨之凋零,雖然在現今民間信仰祭祀、婚宴喜慶或平日食用中,仍有一定需求,但終究不如從前,而現有的糕餅粿也多由機器大量製作,雕刻精緻且具有文化價值的傳統木製印模,也多數只能保存在私人博物館供民眾懷舊欣賞,或是少數仍堅持傳統的店家還願意使用,甚至印模匠師也是屈指可數,面臨傳統技藝消失的危機。傳統糕餅粿印模匠師們多為非正式訓練出身的民眾,並以"父子相傳,師徒相授"方式將傳統文化與技藝傳承下去,而印製在糕餅粿的各種圖像主要提供給一般民眾食用時欣賞,因此也屬於限界藝術的範疇。限界藝術的意涵與價值,在於重視藝術生活化,藝術源自於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文化,因此民間藝術與工藝透過世代的生活而自然不斷傳承下去,並透過生活創造力而富有生命性,文創產業的發展之根也如此紮深紮實在日常生活文化裡。本次印模圖像藝術的田野調查以淡水三協成糕餅博物館為案例,記錄傳統木製印模的歷史文化圖像,並初步探究印模圖像的典故由來,以期進一步瞭解台灣民間的生活文化與相關的獨特傳統工藝。
貳、台灣糕餅粿印模雕刻發展概況
台灣的糕餅粿食與印模製作,源自於中國糕餅文化,早期台灣的傳統餅鋪十分興盛,大台中地區尤為發達,素有「糕餅故鄉」之譽,主要原因為地理位置優越與先民屯墾開發較早,因此信仰祭祀與生活禮俗需求也多,至今仍有許多百年糕餅店鋪在持續經營。而糕餅粿的食用多與生活禮俗、時歲節慶、信仰祭祀有關,例如:神鬼祭祀或祭祖祀品、婚壽禮品等,也因此製作糕餅粿時的印製圖案也隨之豐富多元,反映出人民對神鬼的誠心敬畏與生活圖像紋飾美學。早期的印模多為木製,亦有少數陶瓷或金屬材料,大致分為糕模、餅模、粿印及糖模四大類型。印模雕刻的圖案大致包含有:吉祥寓意的動物造型、銀兩錢幣、花草或幾何紋飾、人型圖案、宗教或民間特殊符號、典故故事圖案、文字符號等,充滿獨特的鄉土美學;此外,傳統印模雕刻以手工為主,工序繁複,從木材或其他製作材料的挑選,到紋飾圖案的合意發想,皆能看出工匠除了需要精湛的雕刻手藝之外,也要對歷史典故與歲時節慶風俗習慣的瞭解有一定程度,以及構圖的美學能力。然而在時代與社會型態變遷之下,目前除了少數的百年店鋪仍有使用部分木製印模,多數木製印模與具有地方性獨特差異的雕刻圖像,也逐漸被機器生產的印模與量產複製圖案所取代。目前台灣仍有印刻師父堅持傳統手工技藝雕刻,將並配合客戶需求與因應潮流,發展客製化的印模圖案,例如:立體雕刻、卡通圖案、客製化圖案等,傳統圖案也開始邁向精緻化與藝術化,增加收藏與紀念價值,不但延續糕餅粿的印刻藝術生命,同時也從創新中找到市場需求的生機。
照片資料來源:鄭永斌-沅豐模具文創工作坊Facebook網站
参、淡水三協成糕餅博物館印模文物調查
位於淡水老街中正路的三協成糕餅鋪,創立於1935年,在1955年時以冬瓜肉餅打響名號,歷經70餘年至今仍是店裡最受歡迎的招牌餅。第二代老闆李志仁先生致力於維護台灣傳統糕餅文化,熱衷於淡水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因此成立了三協成糕餅博物館,成為台灣糕餅粿印刻文物收藏數量第二的地方,同時博物館也不定期舉辦小型展覽,因此成為地方上頗為知名的文化觀光景點之一。
圖3-1 淡水三協成糕餅博物館 圖3-2 博物館內部文物展示
資料來源:實地自行拍攝
淡水三協成所收藏的印模文物除了來自本身店裡之外,也有蒐集自其它現有或已歇業的糕餅鋪,收藏的印模分類項目完整,包含餅模、糕模、粿印與糖模四種,雖然糕餅粿印模的雕刻圖像與工法有所差異,但糕模及餅模有時較易混淆不清,有些地區也無絕對區分兩者概念,而有相互流用情形。相關調查說明如下。
一、餅模
木製餅模多以方便製作的柄狀為主,三協成糕餅博物館中除了酒杯型板有柄的陰雕餅印佔多數之外,也有不少方型或長方型無柄印模;餅模多以深刻雕紋為主,傳統中式餅大致上以喜餅及節慶用餅為主,雕刻圖案及其意涵也有所不同。例如:喜餅印模圖像有以「囍」字與「龍鳳」為主,並刻有餅店字號地址;節慶的中秋月餅印模則有「狀元及第」、文字、花草雕飾等圖像;此外,館內也保存祝賀新人早生貴子的雙子圖案搭配文字之印模,人像雕刻十分古樸可愛,也象徵「成雙成對」的吉祥寓意。傳統餅模多以花草、吉祥動物雕紋搭配雕刻主題,不論餅模尺寸小大與規格,圖像的構圖皆講究豐富與完滿之感,主題清楚且圖像視覺沒有紊亂感,而大多數印模雕刻也強調餅身外邊的紋路造型變化,讓食用糕餅也能作為視覺美感的欣賞之用。
圖3-3 刻有城門的「狀元榮歸」印模 圖3-4「狀元及第」月餅印模
圖3-5 喜餅餅印 圖3-6 中秋月餅餅印
圖3-7 龍鳳喜餅與祝賀早生貴子餅印 圖3-8中秋月餅餅印
以上資料來源:實地自行拍攝
二、糕模
糕模的種類與圖案樣式豐富多元,深具傳統文化價值與工藝之美,館中的木質糕模收藏也佔大多數。糕印種類大致分為婚喪禮俗、功名祭祖、祝壽、年節祭祀等之用途,而印模圖像內容則有神話典故、動植物或雲彩吉祥圖案、元寶錢幣、人物、葫蘆扇子仙具、文字等之豐富類型,印模外型則有各式各樣的形狀。例如:女方訂婚回禮之用的狀元糕,以狀元郎騎馬及城門刻印之「狀元榮歸」,做為大小登科象徵的吉祥圖像;中秋祭月的糕印以「嫦娥月宮」、「王母祝壽」或是「玉兔搗藥」故事搭配精緻花草捲紋,除了表現匠師精湛工藝之外,也將歷史悠久的中秋神話典故保留在印模圖像藝術裡,深具文化價值;神仙人物方面則有福祿壽三仙或天官圖像,人物表情有莊嚴肅穆或慈眉善目,栩栩如生;另外,喪事答謝的禮俗糕印多以具有宗教寓意的蓮花圖像為主,旁邊並會刻有「哀感謝」之字。
圖3-9 玉兔搗藥糕印 圖3-10 王母祝壽糕印 圖3-11 狀元糕印
圖3-12 福祿壽三仙糕印 圖3-13 長條單面陰雕糕印
圖3-14 長條板單面與木板塊組合糕印 圖3-15長條板單面與木板組合糕模
圖3-16 圓型大板二十一個圖紋糕印 圖3-17 方型大板長方錠與魚糕印
圖3-18 喪禮答謝蓮花糕印 圖3-19 喪禮答謝蓮花糕印
以上資料來源:實地自行拍攝
三、粿印
台灣糕餅粿文化源於中國清代閩粵渡海先民,同時也是紅龜粿與龜粿印的祖源,紅龜粿的使用範圍相當廣泛,可當作祭品、禮品以及點心等。「龜」的圖像意涵,可溯及中國上古時代氏族部落以龜的圖案作為族徽,到了殷商時代則將龜形族徽雕鑄在各式青銅器皿上,並形成龜祭文化,因此龜成了神聖吉祥的象徵,流傳至今形成民間普遍的風俗觀念;此外,有關龜祭文化也有學者考究可能與海洋文化及沿海民族的區域有關。博物館中粿印的龜型印模圖像的造型繁多,有些龜身刻有頭腳尾,也有只刻龜身而無頭腳尾,或是龜身加上頭形而已;龜形有圓型、圓弧型或方型,龜身常刻有福祿壽、壽字等,或是只有紋飾而無文字;龜粿模造型豐富,靈活靈現,且紋飾精美多變化,深具工藝價值。館中有只較為特殊的龜粿印模,其龜形呈沙漏型似錢幣狀,刻有頭腳尾,且龜身直條紋飾明顯,與普遍圓形龜殼意象雕紋不同,是較為特殊少見的龜粿圖像。粿印另外一種常見造型為蟠桃模,而典型的雕刻特色為桃身尾端收於彎翹,經典圖像深植人心;另外,也有印模將桃龜同時刻印於單面,也是常見的粿印之一。
圖3-20 單面壽字龜粿印 圖3-21 龜身頭端刻有兩角之特殊粿印
圖3-22 桃龜並列單面粿印 圖3-23 方型龜粿印
圖3-24 桃龜並列與龜型粿印 圖3-25 特殊造型之龜粿印(左一)
以上資料來源:實地自行拍攝
四、糖塔模
糖模是最為少見的印模,據館中文字說明記載,糖塔多用於廟宇菩薩慶生、土地公會等神明會中做為祭祀之用,因此較不及糕餅粿用途廣泛,而且製作糖塔前需將模具泡水,再撈起晾乾,往往容易造成模具損耗而不易完整保存,所以也是較為價值稀少的民間藝術作品。塔模多以寶塔浮屠為主,搭配龍、鳳、獅、象、雞、人物、果品等糖塔造型而形成一組,三協成博物館中的糖塔模目前只有保存乙只鳳型印模,塔模雕刻精細,其弧型收邊與鳳羽紋路深淺雕刻的方式,讓圖像具有立體感而栩栩如生,展現工藝精湛之美。
圖3-26 鳳型糖塔模 圖3-27 祭祀用五秀糖塔組
肆、總結
回憶孩童時期,經常在節慶祭祀或廟會活動之後,吃到各式各樣的紅龜粿或糕餅,甜鹹香的滋味與各種圖案造型的記憶,以及一種濃濃的人情感,至今仍是深刻的清晰畫面。再也熟悉不過的日常食品,卻蘊富著深厚久遠的文化意涵與精湛工藝,文化之美與藝術之源,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間。糕餅粿的食文化與印模圖像藝術息息相關,人們透過「食」與「圖像」的連結,來傳達生活集體意識而成的生命禮俗、信仰崇拜、神話典故等,將無形文化具體成表象,並追求美感體驗的需求而形成藝術,同時也記錄了人類社會文化與生活型態的歷史變遷;糕餅粿文化從上古時代傳承至今,仍是持續不斷的活文化與動態歷史。
透過本次調查記錄與文獻資料的探查,台灣的糕餅粿印模文物多數散於民間收藏,且仍有少數匠師持續傳承印模手工雕刻技藝,然而在台灣社會環境變遷之下,傳統的節慶祭祀習俗與生命禮俗文化部分,逐漸式微,如何在現代實際生活中,保留此一食文化與民間藝術,應仍有許多文化保存的著力方法,例如:結合地方文化藝術節慶與文化資源的文化觀光、地方型文創產業中的文化特色商品發展、文化體驗教育的創新模式等,兼具鼓勵工藝復興與技藝創新等,目前有不少傳統糕餅店鋪已轉型成觀光工廠與文化博物館,並提供文化體驗活動,除了商業營運附加價值的考量,也確實達到糕餅粿文化教育與記憶庫的功能;讓更多新世代接觸與瞭解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擁有深刻的文化記憶,才能更有機會延續糕餅模文化與印模圖像藝術。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一、專書出版品
簡榮聰(1999)。台灣粿印藝術-台灣民間粿糕餅糖塔印模文化藝術之研究。台北市:漢光文化。
二、論文資料
華家緯(2008)。台灣傳統文化圖像研究-以木製糕餅印模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三、網路資料
蘋果日報(2006)。粿印傳人 老技藝 新圖樣 傳統糕模增賣相。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finance/daily/20061005/22934387
隨意窩 竹軒壽麵壽桃工廠(2009)。糖塔 消失中的傳統技藝。網址:http://blog.xuite.net/jsco0492328869/twblog/127065754-糖塔++消失中的傳統技藝